影像学诊断基础教程(第5版)
这本“紫皮书”通过细致的图解和图示,将PET、CTA和MRA的最新应用指南整合为一种方便、易读的便携知识库。无论是在准备讲座或是在值班,你都可以找到你需要的一切,它确实是完美的临床助手和复习工具书。
通过更新、扩展影像设备和应用的知识,帮助读者掌握最新的技术进展,包括复合线路PET、CTA和MRA。
借助对全部影像设备及其特点的图示、图解,利于读者明察全身各系统疾病的诊断细节关键,诸如重要征象、解剖标记和常见解剖变异。
采用条目式的编排,便于读者快速查找信息。
帮助读者理解疾病的最新分类对影像学征象解读的影响。
页面留有用作笔记的空白、内容上有帮助记忆的方法和专业术语的描述,使读者对于关键知识、技术和图像的记忆更为容易,复习更有效率。
本书序
我科贺文等医师翻译的《影像学诊断基础教程(第5版)》一书,是一本有价值的好书。第一,其内容全面,既有放射科一百多年沉淀下来的有用知识和经验的结晶,也包括了新的学科进展和现在主流的影像检查方法,读起来就像一部放射学的发展史。第二,本书一个突出特点是注重细节,紧密结合影像科的实践和相关临床科室的知识,叙述的内容都是日常工作的要点,条目言简意赅,读来均可学以致用。第三,书中用简图的方式对影像病理、解剖进行了准确和形象的表述,是本书的又一个亮点,这十分方便读者学习和记忆。在鉴别诊断中,强调了影像征象的重要作用,以识别征象为出发点,合疾病列表,结合临床信息,限定拟诊范围,这种思路或曰流程,是临床影像诊断的不二法门。
医学影像学,经过百余年的发展,已经成为有许多亚专科的一个大家族,并且随着新技术的引入,继续呈蓬勃发展之势。作为现代的影像科医生,既要对历史有所传承,又要对现在流行的技术和相关的临床知识融会贯通,还要有前瞻的远见,可谓任重道远。本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。作者历经5版更新,保有了影像诊断的精华,跟上了技术发展的步伐;独有的实践应用视角,把繁复的影像、病理、临床等理论、经验梳理得脉络清晰,好查、好用、好记。
本书适合于住院医师培训,也可作为初年主治医生的工作指南;有经验的高年资医生在解决临床问题时,也可从本书中得到许多启迪。在知识和信息爆炸的时代,阅读一本好书,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,希望你在使用本书后会觉得你的时间付出是值得的。
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
李铁一
本书前言
初次见到这本紫色封面的《影像学诊断基础教程》(第5版)(Primer of Diagnostic Imaging),是近20年前在美国短期学习的时候,当时即刻被它新颖的临床应用视角和实用的内容选取所吸引。2003年在北美放射学会(RSNA)年会会场购得此书第3版,作为案头的工作用书,时时翻阅,既能获取对临床工作的启迪,又可温故而知新。在对此书品味之余,时常感到如果我国的广大放射科同道不能共享此书的内容和经验,实属一大憾事。欣逢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购买了一批国外医学图书的版权,我第一时间自告奋勇承担了此书第5版的翻译任务,随即开始了译书的一段“苦旅”。
在翻译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远大于预期,主要原因如下:本书的主体是笔记式的文本,呈跳跃式思维;内容涵盖时间和专业范围广,既有最传统的影像描述,也包含最新的影像应用进展;并且密切结合临床知识。这种风格在本书第3版原著前言中,著者称之为三“C”法则,即时尚、全面、结合临床。故此,在翻译中,为了准确地表述,经常要请教经典和最新出版的专著;还要向临床同行请教相关专业的学术进展,推敲准确的表达,回想起来也是一趟痛并快乐着的精神之旅。
在专业理论著述和日常临床工作的操作之间,存在着一个间隔地带。怎样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,常常是要靠“意会”,要靠耳濡目染地和经验丰富的专家共事并学习。笔者以为,本书恰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读者跨越此“鸿沟”。因为此书是有心的著者把临床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的经验语言(也是经验的精炼)予以整理、归纳,历时5年而成书(参见第1版原著序言),真可谓集腋成裘。经验丰富的专家常常忽视这些临床经验,因为他们虽然在日常工作中应用临床经验,但很难对其做“科学”(证实、证伪、循证医学根据)的描述,从而让其进入著作的殿堂。本书著者以一个住院医师的视角和需求,把这些散落的经验聚拢起来,点石成金,成就了这本放射科医师的畅销书。此书在握,即如一位经验丰富的临床专家每日与你同行,随时为你的临床工作答疑解难。
在本书的使用上,建议住院医师和初年主治医师要首先通读,记住框架、条目;在工作中遇到问题,随时翻阅,这时你会有不同的体会。经验丰富的医生,也可时常复习本书,一可温故知新,二亦可为此经验大厦添砖加瓦。本书是经验的聚合体,其短板是系统性差,理论深度不够;故是一本有用的书,但不能当做经典。在你度过了经验的哺乳期后,一定要学习相关专业的经典专著,这可以请教相关专家或参考每章后附的推荐阅读书目。本书的另一短板是仅有文本和线图,无法对影像征象的认知提供更多的帮助,这还要依靠学习者向临床病例学习、向专家请教或阅读专著。
书名的翻译,也经一番推敲。Primer of Diagnostic Imaging,其中Primer可按字典翻译为“入门教程”,但同时也有“底色、底漆、引信、底物(化学反应)”等意,结合本书的内容,后续几个词汇似乎更能达意。斟酌再三译名定为《影像学诊断基础教程》,尚有词不达意的感觉,其中滋味,有待读者在阅读中体会。
本书翻译的主体工作由我科的中青年医生完成。为确保译文准确达意,且术业有专攻,邀请了多位专科领域的影像专家翻译相应的章节。潘诗农教授(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放射科)主译肌肉骨骼影像章节,曾津津教授(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放射科)主译儿科影像章节,吴菁菁教授(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超声科)主译产科影像章节,杨吉刚教授(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核医学科)主译核医学显像章节。这些专家的加盟使得本书的翻译得以顺利完成。我科徐岩医生对译稿的组织和编辑做了大量的工作。在此,我对各位的艰辛付出致以真诚的感谢。
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放射科
贺 文
目录
内文预览
点击阅读原文,进入书籍宝库,用完记得收藏哦,下次更方便。